在《外交风云》第三十集的精彩片段中,田家英恭敬地向主席汇报:总理今日已抵达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,这是此次非洲之行的最后一站。主席闻言,若有所思地放下手中的文件,饶有兴致地问道:家英啊,你可知道我国最早与索马里建立联系的是哪个朝代?田家英略显尴尬地摇摇头:这个...我还真不太清楚。 主席爽朗地笑了起来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:第一个踏上索马里土地的,是唐朝的杜环。他后来还著有一部《经行记》,记载了这段经历。田家英惊讶地睁大了眼睛:这么说来,我们与索马里的交往竟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?主席的学识之渊博,确实无人能及。若非主席提及,即便是当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,恐怕也很少有人知晓唐朝的杜环曾远赴索马里,更不知道索马里在唐代史料中被称作殊奈。 杜环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造访非洲的先行者,但他的非洲之旅却始于一场意外。唐玄宗天宝十年(751年),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军攻破石国,石国向黑衣大食求援。高仙芝为抢占先机,率军深入敌境七百里配资炒股股,在怛罗斯城与大食援军展开决战。此役因葛罗禄部众临阵倒戈而惨败,大批工匠、文吏、画师被俘,杜环便是其中之一。 出身名门的杜环不仅学识渊博,更精通波斯语与大食语(当时很多人常将波斯与阿拉伯混淆),因此受到优待,获准在大食及其周边国家游历。归国后,杜环撰写了数万字的《经行记》,可惜原稿毁于战火。幸而其叔父杜佑在编纂《通典》时引用了部分内容,才使这部著作得以保存下1511字的珍贵片段。主席所读到的,想必就是这些残存的记载。 据《唐会要》记载,唐初索马里南部的黑人国家在官方文献中被译为殊奈。当时只知道这个殊奈国属于昆仑族,距离交趾需三个月的海程,其风俗、文字与印度相似,与中国相距甚远。昆仑族是中国古代对南海及印度洋周边棕黑肤色民族的统称,包括非洲的僧祗(桑给)、南印度的突弥(泰米尔)、中南半岛的骨堂(孔丹)、阁蔑(高棉)等四大族系。其中桑给在波斯语中意为黑色的人,特指亚丁湾南岸及东非沿海的黑人原住民。 有语言学者认为殊奈一词可能是桑给的复数形式。《唐会要》卷九十八明确记载:殊奈国,昆仑人也。在林邑南,去交趾海行三月余日,习俗文字与婆罗门同。绝远,未尝朝中国。贞观二年(628)十月,使至朝贡。这段文字生动展现了当时中非交往的历史画面。
展开剩余51%唐朝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开放包容的胸怀。《贞观政要》记载,凉州都督李大亮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曾说过:中国百姓,实天下之根本,四夷之人,乃同枝叶,扰其根本以厚枝叶配资炒股股,而求久安,未之有也。熟悉隋唐历史的读者当能体会,隋炀帝的铺张浪费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形成鲜明对比。看到史书中记载杨广命人用丝绸缠树、某些人吃饭不要钱的奢靡场景,想必大家都会有所感悟吧?
发布于:天津市出彩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